
“近一两年来,全国地区的商场业态中,不少传统超市开始接连退场,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盒马、奥乐齐、京东七鲜」等新兴零售业态来势汹汹,成为新主角。”多位行业人士向食品板透露:“像盒马、奥乐齐这类新兴零售业态,对商场客流量的拉动效应明显,因此在入驻谈判中具备较强议价权,比如可争取到更低的租金条件以及相关物业配套支持等。”
传统商超一年闭店了3037家
“传统商超一年闭店了3037家”,这个数字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前段时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超市TOP100》榜单报告相关统计得知,其中62家头部企业在该年进行了门店缩减,累计关闭门店数量达3037家,涵盖沃尔玛、永辉、华润万家等全国性连锁超市,以及世纪华联等区域品牌。
具体数据来看,在这3037家闭店中,集百控股(旗下世纪华联)关店数量最多,达1009家;华润万家减少493家;永辉超市门店规模收缩约四分之一,成为传统超市业态收缩的代表。
除此之外,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同期发布的榜单还显示,2024年超市TOP100企业的门店总数为2.52万个,同比下降9.8%,从整体规模维度印证了传统超市门店缩减的趋势。
新势力围剿:多类玩家瓜分商业位置
当传统超市陷入闭店循环时,盒马、奥乐齐、京东七鲜、美团快乐猴等新兴业态们正以差异化打法切割市场和商业的核心位置,其核心武器直指食品消费的“质价比”与“体验感”。
以河北省会石家庄为例,勒泰中心商场负一层原家乐福超市闭店后,今年盒马鲜生入驻并开设首店;
裕华万达广场二楼原华润万家撤出后,京东七鲜进场;港悦广场负一层永辉闭店后,本土龙头信誉楼敲定入驻,计划年底开业承接区域需求。
同时以南京为例,奥乐齐在这座城市的布局以“承接传统商超旧址+绑定金鹰集团”双线推进,成为外资零售本土化扩张的典型。
承接端,奥乐齐拿下了南京江北印象汇的位置,这里也是原沃尔玛大卖场的旧址,摒弃传统大卖场模式,沿用硬折扣打法,计划2026年1月开业,填补市场空白。
对此,有业内人士说道:“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来说还真是不少,这也印证了行业深层次的变革:传统超市退场是旧经营逻辑失效,新兴零售崛起是效率革命与消费升级的必然,推动零售行业从规模竞争迈向价值竞争。
与此同时,山姆会员超市近两年的快速拓店,核心在于轻资产运营模式,且大多门店采用代建合作方式,再叠加稳定业绩与成熟运营体系,进一步加速了拓店进程。
例如天津红桥店、广州白云店等多家门店均由当地城投公司或国企代建,山姆仅以租赁形式入驻,无需承担高昂建设成本,还大幅缩短了门店筹备周期,为快速扩张减负提速。
传统商超为何退场?选品脱离需求
在食品板看来,新势力的崛起,更反衬出传统超市的结构性缺陷,尤其是在选品方面,已经严重脱离消费者需求。
多年来,依赖KA模式盈利的传统商超,食品上架多靠品牌商“进场费”,而非消费数据。同时在高性价比和创新性更高的自有品牌方面,也是严重不足。
对于这一改变,有经销商在接受食品板的采访时表示:
“现在不管是品牌还是渠道整体呈现出强者恒强的状态,弱者加快消退,线下很多品牌和渠道马上连“上牌桌”的机会都没有了,新兴零售系统店大部分都是「自有品牌+品类头部品牌」,而且现在很多头部品牌的趋势方向也开始转向做渠道定制款。”
零售洗牌本质:效率革命下的新旧迭代
在食品板看来,食品零售行业的洗牌浪潮,本质是一场贯穿全链路的效率革命。
传统超市的退场,根源在于效率短板的全面暴露。
其“大而全”的业态模式下,供应链链路冗长,从产地到货架层层加价;数字化水平偏低,难以精准预判消费需求;叠加“通道费”依赖的盈利模式更使其忽视了商品力与服务力的核心打磨,最终在消费升级与效率竞争中失势。
这场洗牌绝非短期市场波动,而是行业从“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的深度转型。传统超市若想破局,需跳出表层模仿,从核心效率体系进行革新;
而新兴零售的持续领跑,也将推动大食品零售行业朝着更高效、更精准、更贴合消费需求的方向迭代升级。
(责任编辑:zx0600)
